战争把乌克兰水泥业从高峰打入谷底,又在废墟中逼出一条“出口求生”的新曲线。2021年乌克兰全国水泥产量曾达1100万吨,俄军全面进攻后,2022年骤降至540万吨,几乎腰斩;随后两年缓慢爬坡,2023年743万吨、2024年793万吨,业内预计2025年有望重回800万吨关口,但距战前水平仍有约三成缺口。
需求结构被战场彻底改写。曾经支撑水泥消费的住宅与商业地产让位于堑壕、掩体、桥梁抢修和政府定向安置房,基础设施和国防工程成为短期最大买家。2023—2024年,正是这种“战时刚需”托住了行业开工率,使企业在炮火与停电中维持运转。
然而,随着前线工事阶段性饱和、财政优先转向军备与能源,国内水泥消费开始显露疲态。过剩产能只能向外寻找出口:2021年外运量仅97万吨,占总产量9%;到2024年已增至170万吨,占比跃升至21%,几乎全部销往波兰、罗马尼亚、斯洛伐克及摩尔多瓦等邻国,成为平衡国内供需的关键阀门。
市场集中度在战火中进一步提高。西部利沃夫州的 Ivano-Frankivskcement、爱尔兰 CRH 集团旗下 Kryvyi Rih Cement 等几家大型窑炉凭借矿山资源、铁路通道和自备电站,几乎垄断了剩余有效产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CRH 正筹划收购 Dyckerhoff/Buzzi 在乌资产,一旦交易落地,乌克兰最大水泥集团将直接接入全球采购、融资与物流网络,不仅带来现代化改造资金,也有望在战后重建大单中扮演“稳定供货商”角色,为行业质量、环保和成本竞争力一次性补课。